[1] 余艳红,陈叙.助产学[M].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17. [2] 杜凤英,谭迎春,李丽,等.本科助产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[J].继续医学教育,2015,29(10):14-16. [3] 孙瑞阳,侯睿,郝玉芳,等.护理学专业助产方向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[J].中华护理教育,2015,12(5):348-352. [4] 刘振芳,王爱华,王瑛,等.助产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现状分析[J].中国高等医学教育,2019(12):126-127. [5] 周楠,侯睿,李洁,等.全球“助产2030”对我国西部地区助产服务的启示与思考[J].护理管理杂志,2017,17(12):853-855. [6] 孙桂荣,王燕燕,栾娈.北京市在职助产士现状与高职助产士需求的调研[J].卫生职业教育,2016,34(6):116-117. [7] 吴丽萍,赵红,姜梅,等.我国助产士培养的现状分析[J].中华护理教育,2016,13(3):233-236. [8] 李斐,黄明东.慕课带给高校的机遇与挑战[J].中国高等教育,2014(7):22-26. [9] 陆虹,路简羽,朱秀.基于助产士核心胜任力的助产教育发展现状[J].护理学杂志,2018,33(2):1-4,8. |